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经济学

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杨晓雁

丛书名:经济管理研究丛书
著(译)者:杨晓雁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张小忠
字       数:147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8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11-11-01
书       号:978-7-5642-1189-9/F.1189
纸书定价:23.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本论著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区域物流系统,认为区域物流系统是指存在于特定地理空间 中的物流产品生产系统,它是作为特定地理空间中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的。区域物流 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是物流基础设施要素、物流企业要素和物流政策要素。 作为物流系统输出产物的物流产品是为实物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服务的。

  • 本论著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区域物流系统,认为区域物流系统是指存在于特定地理空间 中的物流产品生产系统,它是作为特定地理空间中的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的。区域物流 系统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是物流基础设施要素、物流企业要素和物流政策要素。 作为物流系统输出产物的物流产品是为实物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服务的。从产品价值角度考 虑,物流产品通过提供实物产品的时间效用和地点效用,成为实物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就此意义 而言,可将物流产品视为构成最终产品的中间产品;从成本角度考虑,物流产品体现的是最终产品 成本构成中的交易成本,由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组成。 由此,本论著针对单区域状态下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多区 域互动状态下的物流系统效应分别进行了经济学模型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针对单区域状态下物流系统效应的理论结论,本论著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采用中国、美国的 相关数据,运用SAS工具进行了实证数据验证,总结出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 用的机理,即区域物流系统对区域经济系统的正、负反馈效应。 本论著针对多区域物流系统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两区域动态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三种长期稳定均衡状态(对称均衡状态、局部高度集聚均衡状态、核心—边缘均衡状态)下的区域 物流系统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在多区域经济动态演化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区域物流系统策略。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论著分别以我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长三角 经济区,笔者指出,打破行政区经济的桎梏,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要手段。笔者提出在统一和协调区域政策的前提下,构建长三角区域物流系统,是实现长三 角地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先行策略,并阐述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系统建设的具体 内容。针对东北亚经济圈,笔者指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具有现实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存 在物流成本过高这个制约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内贸易的瓶颈,因此,应将构建东北亚区域物 流系统作为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行策略,并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首先构建东北亚统一 的物流市场体系,其次构建东北亚区域物流系统。本论著同时说明了构建东北亚统一的物流市场 体系和东北亚区域物流系统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展望。
  •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1
    第二节 研究思路/5
    第三节 写作框架/13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综述/15
    第一节 相关概念/16
    第二节 区位理论/19
    第三节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24
    第四节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26
    第五节 空间经济学的本地溢出模型(LS模型)/31
    第六节 研究文献综述/42
    第三章 区域物流系统的构造及其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建立/51
    第一节 区域物流系统的构造/51
    第二节 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策略/56
    第四章 单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63
    第一节 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推导/64
    第二节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相互关系的实证检验/67
    第三节 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互动的作用机理/78
    第五章 多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80
    第一节 综述/81
    第二节 多区域物流系统效应的理论分析/82
    第三节 多区域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区域物流系统效应分析/87
    第四节 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格局态势及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分析/88
    第五节 东北亚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特征及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分析/10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09
    参考文献/113
    后记/119

版权所有(C)2023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