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引进版 > 学术

劳动经济学-沈国华 译

丛书名:新世纪高校经济学教材译丛
著(译)者:沈国华 译
资源下载:无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蔡美凤
字       数:989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46
出版版次:1-1
出版年份:2007-10-01
书       号:978-7-81098-751-6/F.697
纸书定价:88.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本书采用根据真实数据进行理论推导的方式。对于每一个被研究的问题,都要介绍实例、理论模型、实证评价理论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理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例如,劳动力供给研究包括关于市场参与率和工时数量变化的描述性素材,以及一个解释个人如何根据理性和资源稀缺的传统假设进行选择的模型,并且还介绍了实证评价这个模型的方法和主

  • 本书采用根据真实数据进行理论推导的方式。对于每一个被研究的问题,都要介绍实例、理论模型、实证评价理论模型的方法以及运用理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例如,劳动力供给研究包括关于市场参与率和工时数量变化的描述性素材,以及一个解释个人如何根据理性和资源稀缺的传统假设进行选择的模型,并且还介绍了实证评价这个模型的方法和主要的实证结果。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并定量评价工资、税制或社会救济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等。 本书的结构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 第一章介绍消费—闲暇选择模型和劳动力供给理论。详细考察消费—闲暇选择,对于理解不同类别人群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波动和他们关于工作多少年和何时退休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章还简要介绍了劳动力供给的计量经济学分析。第二章论述受教育决策及其对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绩效的影响。这一章还详细阐述了个人受教育决策的决定因素以及教育的作用,即不但有助于传授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把劳动力配置到不同的生产部门。第三章主要论述工作搜寻模型。该模型旨在考察工作搜寻(求职)者在不能免费获得空缺职位的充分信息时所发生的求职费用,可用来解释作为劳动力市场特征和求职者个人特征函数的失业持续时间,并且还能帮助我们阐明失业保险方面的问题。第四章先是从静态的视角,然后从动态的视角考察了劳动力需求问题。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讨论像生产要素成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或者工作时间减少或解雇成本上涨对失业的影响这样的重要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工资决定因素,包括厂商的工资政策和劳资谈判的影响。 第五章阐述了竞争工资理论及其局限性。这一章表明,竞争因素意味着工资差别只取决于生产率差异。因此,工资差别从理论上讲可以被解释为能力差异和工作难度差异。主要来源于自由进入障碍和不充分信息的完全竞争干扰因素,意味着工资并不总是单单反映生产率差异。基于这一观点,第五章着重讨论了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怎么会出现歧视现象的问题。第六章运用代理和默示合同模型更加深入地考察了不确定和不充分信息条件下的工资政策问题。代理和默示合同模型揭示了某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年功序列制或晋升制度)的内在逻辑。第七章提出了集体谈判问题,主要考察工会行为,并介绍将谈判过程模型化的方法。这一章还分析了劳方讨价还价实力对于厂商层面的雇佣、利润和生产率的影响,考察了工作稳定的雇员(内部人)与没有就业保障的劳动者(外部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且证明这种对立关系有可能不利于就业,而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失业和不平等问题,并且把这个问题置于引入了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其他投入品市场相互依存关系的宏观经济框架中进行阐述。 第八章对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主要失业状况,以及关于失业问题的传统宏观经济分析进行了回顾。这一章着重讨论了菲利普斯曲线(更一般地说,着重讨论了工资方程),并且阐明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这一章还讨论了造成持续失业的原因和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等问题。其后各章介绍了劳动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填补传统宏观经济分析的某些空白的情况。第九章运用匹配模型考察了在职位不断被破坏和创造,劳动力重新配置成本昂贵并需要时间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就业决定因素。在这一章里,我们还评判了破坏和创造职位的过程所导致的摩擦性失业的重要意义。 第十章考察了技术进步和贸易全球化对收入不平等和失业的影响。这一章在根据技能水平对劳动力进行区分的同时考察了劳动力异质性的问题。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不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全部工资劳动者的情况下,区分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及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 第十一章论述了积极和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问题,探讨了失业保险的宏观经济效应,并且提供了一个用以分析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效率的理论框架。这一章还详细阐述了实证评价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方法和结果问题。最后,第十二章集中阐述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问题,主要运用第九章介绍的匹配模型考察了最低工资、就业保障和税收的主要影响以及工资谈判的层次问题。 如前所述,数学附录附在本书的最后部分。 使用本书的建议 本书论述了许多主题。无论是从概念还是形式上来说,它们都不属于同一程度。本书可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更高层次的学生。此外,本书篇幅太长,迫使利用本书准备劳动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有选择地使用本教材。
  • 第一篇 供给与需求行为

    第一章 劳动力供给/3
    引言/3
    1.1 新古典劳动力供给理论/4
    1.1.1 消费—闲暇选择/4
    1.1.1.1 基本模型/5
    1.1.1.2 劳动力供给的性质/8
    1.1.2 考虑家庭生产的家庭劳动力供给/12
    1.1.2.1 家庭生产/12
    1.1.2.2 家庭内部决策/14
    1.1.3 生命周期与退休/16
    1.1.3.1 跨期劳动力供给/17
    1.1.3.2 退休决策的经济学分析/21
    1.2 劳动力供给实证问题/24
    1.2.1 劳动力供给计量经济学初步/24
    1.2.1.1 劳动力供给方程的主要成分/24
    1.2.1.2 估计劳动力供给的简要指导/28
    1.2.1.3 非线性预算约束/30
    1.2.2 主要成果/33
    1.2.2.1 劳动力供给的曲线形状与弹性/33
    1.2.2.2 自然实验/35
    1.2.2.3 工作时间与劳动力参与率/39
    1.3 小结与结论/44
    1.4 相关章节/45
    1.5 补充读物/45
    1.6 附录/45
    1.6.1 附录1:无差异曲线的性质/45
    1.6.2 附录2:劳动力供给函数的性质/46
    1.6.3 附录3:补偿弹性与无补偿弹性/47
    参考文献/47


    第二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51
    引言/51
    2.1 若干实情/52
    2.1.1 教育支出/52
    2.1.2 毕业生比例/53
    2.1.3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表现/57
    2.2 人力资本理论/59
    2.2.1 人力资本投资/59
    2.2.2 学校教育与工资收入/61
    2.2.3 教育、培训和终身收入/63
    2.3 作为信号传递手段的教育/68
    2.3.1 信号传递模型/68
    2.3.2 受教育过度或受教育不足/71
    2.4 教育回报评估/73
    2.4.1 人力资本理论:从模型到估计/73
    2.4.2 如何识别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76
    2.4.3 人力资本理论:如何测量教育收益和成本/78
    2.4.4 若干实证结果/82
    2.5 小结与结论/87
    2.6 相关章节/88
    2.7 补充读物/88
    参考文献/88


    第三章 工作搜寻/92
    引言/92
    3.1 工作搜寻基本理论/93
    3.1.1 基本模型/94
    3.1.1.1 工作搜寻过程与保留工资/94
    3.1.1.2 基本模型的静态比较/97
    3.1.1.3 不参与、求职与就业之间的选择/98
    3.1.2 基本模型的扩展/101
    3.1.2.1 享受条件与失业/101
    3.1.2.2 在职搜寻/103
    3.1.2.3 求职努力程度选择/105
    3.1.2.4 非稳定环境/106
    3.2 均衡搜寻模型与最佳失业保险理论/108
    3.2.1 工作搜寻与劳动力市场均衡/108
    3.2.1.1 基本模型的不足/108
    3.2.1.2 均衡搜寻模型/110
    3.2.1.3 劳动力市场均衡/111
    3.2.1.4 关于均衡搜寻模型的最终评论/113
    3.2.2 失业保险与赔偿激励之间的选择/115
    3.2.2.1 失业保险代理模型/115
    3.2.2.2 求职努力可验证时的最优合同/117
    3.2.2.3 求职努力无法验证时的最优合同/119
    3.3 工作搜寻的实证数据/126
    3.3.1 持续时间模型的计量经济学/126
    3.3.1.1 危险函数/127
    3.3.1.2 参数估计/128
    3.3.1.3 解释变量的引入/131
    3.3.2 主要结论/134
    3.3.2.1 失业保险金的测算/134
    3.3.2.2 失业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136
    3.4 小结与结论/142
    3.5 相关章节/143
    3.6 补充读物/143
    3.7 附录:失业者贴现成本/144
    参考文献/144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149
    引言/149
    4.1 劳动力需求静态理论/150
    4.1.1 短期劳动力需求/151
    4.1.2 以资本替代劳动力/153
    4.1.2.1 总成本最小化/153
    4.1.2.2 要素条件需求的性质/155
    4.1.3 规模效应/158
    4.1.3.1 无条件要素需求/158
    4.1.3.2 需求“法则”/159
    4.1.4 超越两种要素/163
    4.1.4.1 条件需求/163
    4.1.4.2 无条件需求/166
    4.1.5 劳动力与工作时间之间的替代/169
    4.1.5.1 对劳动力与工作时间的区分/169
    4.1.5.2 最优工时数/171
    4.1.5.3 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数量需求/173
    4.2 由理论到估计值/179
    4.2.1 要素需求的特殊函数形式/179
    4.2.1.1 生产函数选择/180
    4.2.1.2 成本函数选择/182
    4.2.2 主要结论/183
    4.2.2.1 劳动力总需求/183
    4.2.2.2 投入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184
    4.3 劳动力需求与调整成本/185
    4.3.1 劳动力调整成本/185
    4.3.1.1 调整成本的定义与大小/185
    4.3.1.2 调整成本的界定/187
    4.3.2 确定环境下的雇佣水平调整/189
    4.3.2.1 二次不对称成本/189
    4.3.2.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192
    4.3.3 随机环境下的劳动力需求调整/194
    4.3.3.1 二次对称调整成本/194
    4.3.3.2 线性不对称调整成本/197
    4.3.4 存在调整成本时的劳动力需求实证问题/201
    4.3.4.1 关于估计值/201
    4.3.4.2 主要结果/201
    4.4 小结与结论/203
    4.5 相关章节/204
    4.6 补充读物/204
    4.7 附录/205
    4.7.1 附录1:等产量线的凸性/205
    4.7.2 附录2:成本函数的性质/205
    4.7.3 附录3:工作时间最优值/208
    参考文献/209

    第二篇 工资的形成

    第五章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歧视/215
    引言/215
    5.1 完全竞争与补偿性工资差别/217
    5.1.1 相同难度工作条件下的完全竞争/217
    5.1.2 补偿性工资差别与享乐主义工资理论/219
    5.1.3 社会规范与完全竞争无效率/222
    5.1.3.1 社会规范与工资形成/222
    5.1.3.2 一个解释性模型/223
    5.2 完全竞争障碍(1):进入障碍/225
    5.2.1 买方独家垄断/225
    5.2.1.1 工资、就业与买方独家垄断权/225
    5.2.1.2 买方独家垄断与歧视/228
    5.2.2 不可撤销的专用性投资与租金分享/230
    5.2.2.1 不完全合同、再谈判与租金/230
    5.2.2.2 要挟(敲竹杠)问题/231
    5.3 完全竞争障碍(2):信息不充分/232
    5.3.1 选择问题/232
    5.3.1.1 逆向选择/233
    5.3.1.2 逆向选择与效率工资/234
    5.3.2 选择与统计歧视/237
    5.3.2.1 作为个体歧视来源的统计歧视/237
    5.3.2.2 作为群体间持久不平等来源的统计歧视/238
    5.3.2.3 积极行动的局限性/240
    5.4 实证研究结论的含义/241
    5.4.1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是否真的适用/241
    5.4.1.1 方法问题的思考/241
    5.4.1.2 观察不到的特征的影响:人命价值评估应用/243
    5.4.2 工资歧视/245
    5.4.2.1 方法问题/245
    5.4.2.2 如何估计歧视变化/247
    5.4.2.3 直接评价法/249
    5.4.2.4 主要结果/251
    5.4.3 行业与企业工资差别/258
    5.4.3.1 传统方法/258
    5.4.3.2 未被考察的个体能力差别的重要性/259
    5.4.3.3 行业效应与厂商效应 /260
    5.5 小结与结论/260
    5.6 相关章节/261
    5.7 补充读物/262
    参考文献/262

    第六章 合同、风险分担与激励/268
    引言/268
    6.1 劳动合同/269
    6.1.1 明示与隐含条款/270
    6.1.2 完全合同与不完全合同/270
    6.1.3 代理模型/271
    6.2 风险分担/272
    6.2.1 信息对称性或可检验信息/273
    6.2.1.1 个体保险合同模型/273
    6.2.1.2 最优合同的性质/275
    6.2.1.3 保险与劳动力流动/276
    6.2.2 信息不对称或不可检验的信息/278
    6.2.2.1 “揭示”原则/279
    6.2.2.2 包含两种自然状态的例子/281
    6.3 结果可检验时的激励/283
    6.3.1 含隐蔽行为的委托—代理模型/283
    6.3.2 报酬是否总应该个案处理/288
    6.3.3 某些导致绩效工资无效率的原因/289
    6.3.3.1 多任务性/290
    6.3.3.2 监管与寻租/290
    6.4 无可检验结果情况下的激励/292
    6.4.1 晋升与竞赛/293
    6.4.1.1 竞赛模型/293
    6.4.1.2 实证举例/297
    6.4.2 年资的作用/299
    6.4.2.1 偷懒模型/299
    6.4.2.2 年资、经历与工资/303
    6.4.3 关于经历、年资和工资的实证数据/305
    6.4.3.1 如何估计年资回报/305
    6.4.3.2 关于递延支付机制的实证研究/308
    6.4.4 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309
    6.4.4.1 夏皮洛和斯蒂格利茨模型/309
    6.4.4.2 关于效率工资的总结性评论/313
    6.5 小结与结论/315
    6.6 相关章节/316
    6.7 补充读物/316
    参考文献/317

    第七章 集体谈判/323
    引言/323
    7.1 工会与集体谈判/324
    7.1.1 集体协议的特征与重要性/324
    7.1.1.1 集体谈判覆盖率与工会密度/324
    7.1.1.2 谈判层次/327
    7.1.1.3 集体谈判的目的/329
    7.1.2 工会的行为/329
    7.1.2.1 工会偏好与会员个人偏好/329
    7.1.2.2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工会目标/331
    7.2 讨价还价理论/333
    7.2.1 讨价还价理论的先驱/333
    7.2.2 公理法/334
    7.2.3 策略法/335
    7.2.3.1 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335
    7.2.3.2 有限期博弈(斯塔尔,1972)/337
    7.2.3.3 无限期讨价还价(鲁宾斯坦,1982)/338
    7.2.3.4 公理法与策略法之间的关系/340
    7.2.4 劳资冲突:罢工与仲裁/341
    7.2.4.1 罢工/341
    7.2.4.2 仲裁/342
    7.3 集体谈判标准模型/344
    7.3.1 管理权模型/344
    7.3.1.1 谈判工资与就业水平/344
    7.3.1.2 效用差别与工会实力/345
    7.3.2 效率合同/347
    7.3.2.1 低效率合同/347
    7.3.2.2 高效率合同/348
    7.3.2.3 集体谈判与工资离差/350
    7.3.3 谈判是否有效率/352
    7.3.3.1 就业谈判/352
    7.3.3.2 失业保险福利或解雇费谈判/353
    7.4 内部人与外部人/354
    7.4.1 内部人与失业的持续性/354
    7.4.1.1 工资—就业关系/354
    7.4.1.2 关于失业持续性的解释/356
    7.4.2 内部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357
    7.4.2.1 导致竞争性就业水平的谈判/357
    7.4.2.2 歧视抑或失业/358
    7.5 投资与工作时间/359
    7.5.1 谈判与投资/359
    7.5.1.1 不可重谈合同/359
    7.5.1.2 可重谈合同/360
    7.5.2 工作时间谈判/361
    7.5.2.1 工作时间谈判模型/361
    7.5.2.2 最优工作时间/362
    7.5.2.3 工作时间减少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363
    7.6 关于集体谈判影响的实证证据/365
    7.6.1 工资/365
    7.6.1.1 工会会员与非会员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366
    7.6.1.2 工会对工资离散的影响/368
    7.6.2 利润率/370
    7.6.2.1 生产率与利润/370
    7.6.2.2 投资/371
    7.6.3 就业(雇佣)水平/371
    7.6.3.1 对效率合同模型的检验/371
    7.6.3.2 对管理权模型的检验/373
    7.6.3.3 直接估计/373
    7.7 小结与结论/374
    7.8 相关章节/375
    7.9 补充读物/376
    7.10 附录/376
    7.10.1 附录1:解(x*,y*)的惟一性/376
    7.10.2 附录2:纳什公理解与鲁宾斯坦模型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对应性/377
    参考文献/378

    第三篇 失业与不平等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387
    引言/387
    8.1 若干实情/388
    8.1.1 不同的失业经历/389
    8.1.2 就业、失业和劳动力变化状况/390
    8.1.3 长期失业/394
    8.1.4 实际工资与就业波动状况/395
    8.2 从古典模型到凯恩斯主义观点/396
    8.2.1 古典理论/397
    8.2.2 通货膨胀—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400
    8.2.2.1 菲利普斯曲线/400
    8.2.2.2 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402
    8.2.3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403
    8.2.3.1 需求方面的政策/403
    8.2.3.2 美国和法国的菲利普斯曲线/406
    8.2.3.3 供给方面的政策与供给冲击/407
    8.3 名义刚性:弗里德曼与卢卡斯批判 /410
    8.3.1 弗里德曼的观点/410
    8.3.2 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412
    8.4 实际刚性:假设与工资曲线/414
    8.4.1 失业假设/414
    8.4.1.1 持久失业的成因/415
    8.4.1.2 失业者异质性与滞后效应/417
    8.4.2 工资水平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419
    8.4.2.1 对工资方程的再考察/419
    8.4.2.2 菲利普斯曲线与误差纠正项/420
    8.5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与工资方程的估计值/422
    8.5.1 工资方程估计值/422
    8.5.2 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估计值/425
    8.6 小结与结论/427
    8.7 相关章节/428
    8.8 补充读物/429
    8.9 附录/429
    8.9.1 附录1:线性模型的宏观经济学基础/429
    8.9.2 附录2:失业者异质经济的动态性/433
    参考文献/433


    第九章 职位再配置与失业/437
    引言/437
    9.1 职位变动与劳动力流动/438
    9.1.1 职位创造与破坏/438
    9.1.1.1 部门内再配置规模/439
    9.1.1.2 职位创造和破坏的持久性/440
    9.1.1.3 就业波动与商业周期/441
    9.1.2 劳动力再配置/441
    9.1.2.1 就业流入与就业流出/441
    9.1.2.2 离职/442
    9.1.2.3 失业流入与流出/443
    9.1.2.4 劳动力再配置与商业周期/444
    9.1.2.5 贝弗里奇曲线/444
    9.2 职位再配置竞争模型/446
    9.2.1 职位再配置与劳动力市场均衡/446
    9.2.2 竞争均衡的效率/447
    9.2.3 竞争模型的局限性/448
    9.3 匹配模型/449
    9.3.1 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成本/449
    9.3.1.1 匹配函数/449
    9.3.1.2 流量均衡与贝弗里奇曲线/453
    9.3.2 厂商行为/453
    9.3.2.1 预期利润/454
    9.3.2.2 劳动力需求/455
    9.3.3 劳动者行为/456
    9.3.4 工资谈判/456
    9.3.4.1 剩余分配/456
    9.3.4.2 工资曲线/458
    9.3.5 劳动力市场均衡/459
    9.3.5.1 工资、劳动力市场紧缩性和失业率的决定因素/460
    9.3.5.2 静态比较/460
    9.3.5.3 若干定量证据/463
    9.4 投资与就业/465
    9.4.1 利率、投资与失业/465
    9.4.1.1 投资决策/465
    9.4.1.2 工资谈判/467
    9.4.1.3 利率对失业的影响/468
    9.4.2 专用资本投资、“敲竹杠”与失业/469
    9.4.2.1 完全合同下的投资/470
    9.4.2.2 不完全合同下的投资/471
    9.5 超越稳定状态的动态性研究/471
    9.5.1 讨价还价与剩余动态变化/472
    9.5.2 总量冲击与再配置冲击/473
    9.5.2.1 如何判断冲击的性质/475
    9.5.2.2 冲击的传导/475
    9.6 市场均衡效率/476
    9.6.1 交易外部性/476
    9.6.2 社会最优/477
    9.6.2.1 一种有用的特殊情况/477
    9.6.2.2 一般情况/478
    9.6.3 劳动力市场均衡必然无效率吗/479
    9.7 小结与结论/482
    9.8 相关章节/483
    9.9 补充读物/483
    参考文献/484


    第十章 技术进步、全球化与不平等/488
    引言/488
    10.1 技术进步破坏的就业机会是否多于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489
    10.1.1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490
    10.1.1.1 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490
    10.1.1.2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490
    10.1.2 资本化效应/493
    10.1.2.1 贴现率与资本化效应/493
    10.1.2.2 技术进步在什么时候会减少失业/495
    10.1.3 创造性破坏/496
    10.1.3.1 职位破坏内生模型/496
    10.1.3.2 均衡增长路径/499
    10.1.3.3 创造性破坏的效率/501
    10.1.4 经验证据/503
    10.2 全球化、不平等与失业/504
    10.2.1 事实真相/505
    10.2.2 有偏技术进步/509
    10.2.2.1 外生性技术进步/509
    10.2.2.2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11
    10.2.2.3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供给/514
    10.2.3 国际贸易/516
    10.2.3.1 事实真相/516
    10.2.3.2 对斯托尔佩和萨缪尔森定理的阐释/518
    10.2.3.3 实证研究结果/521
    10.2.4 移民/524
    10.2.4.1 移民的特点/524
    10.2.4.2 理论/526
    10.2.4.3 实证结果/530
    10.2.5 重组、制度变化和不平等/532
    10.2.5.1 工会与最低工资/532
    10.2.5.2 组织和制度变革/533
    10.2.6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535
    10.2.6.1 含两种劳动力的匹配模型/535
    10.2.6.2 “英美”劳动力市场/537
    10.2.6.3 “欧洲”劳动力市场/538
    10.2.6.4 规定最低工资是否有助于欧洲模式变得比英美模式更加公平/539
    10.3 小结与结论/541
    10.4 相关章节/542
    10.5 补充读物/542
    10.6 附录/543
    参考文献/543

    第四篇 制度与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政策/551
    引言/551
    11.1 劳动力市场政策:国际视角/552
    11.1.1 何谓劳动力市场政策 /552
    11.1.1.1 经合组织的分类/552
    11.1.1.2 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意图/553
    11.1.2 国家之间的差别/555
    11.1.2.1 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的公共支出/555
    11.1.2.2 积极就业政策的公共支出构成/556
    11.1.2.3 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积极政策举例/556
    11.2 积极政策:理论分析/558
    11.2.1 劳动力安置机构/558
    11.2.1.1 引入职业介绍机构的匹配模型/559
    11.2.1.2 存在职业介绍机构时的社会最优/560
    11.2.1.3 存在私人职业介绍机构的分散化均衡/561
    11.2.2 为何要促进培训/562
    11.2.2.1 如何获得一般培训/563
    11.2.2.2 如何获得专门培训/569
    11.2.3 就业补贴/572
    11.2.3.1 谁是就业补贴的受益者/573
    11.2.3.2 如何量化就业补贴效应/575
    11.2.4 公职创造/576
    11.2.4.1 公职的挤出效应/576
    11.2.4.2 如何量化创造公职的影响/578
    11.3 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评价/579
    11.3.1 方法/579
    11.3.1.1 罗伊—鲁宾潜在结果模型/580
    11.3.1.2 观察数据与实验数据/582
    11.3.1.3 主要估计量/584
    11.3.2 主要实证研究结果/586
    11.3.2.1 美国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86
    11.3.2.2 欧洲的研究对我们的启示/591
    11.3.2.3 小结/594
    11.4 失业保险福利的宏观经济效应/596
    11.4.1 失业保险制度概览/596
    11.4.1.1 补偿率/597
    11.4.1.2 高比例的未投保失业人员/599
    11.4.2 享受资格与失业/600
    11.4.3 生产率提高/605
    11.4.4 实证研究回顾/610
    11.5 小结与结论/611
    11.6 相关章节/613
    11.7 补充读物/613
    参考文献/613

    第十二章 制度与劳动力市场表现/619
    引言/619
    12.1 最低工资/620
    12.1.1 各国强度不同的约束因素/620
    12.1.1.1 最低工资的法律问题及其重要性/620
    12.1.1.2 相关人群/621
    12.1.2 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分析/622
    12.1.2.1 对就业的负面影响/623
    12.1.2.2 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对我们的启示/623
    12.1.2.3 最低工资、劳动力市场参与和求职努力/625
    12.1.2.4 职位质量与收入分布/631
    12.1.3 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最低工资影响/632
    12.1.3.1 就业与最低工资的相关性/632
    12.1.3.2 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633
    12.1.3.3 基于个体历史数据的研究/633
    12.1.3.4 最低工资与不平等问题/635
    12.2 就业保护/636
    12.2.1 何谓就业保护/637
    12.2.2 工资外生时的就业保护影响/638
    12.2.2.1 职位破坏决策内生型匹配模型/639
    12.2.2.2 解雇成本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641
    12.2.3 就业保护与工资谈判/642
    12.2.3.1 存在解雇成本时的工资谈判/642
    12.2.3.2 工资决定方式的重要性/646
    12.2.4 实证研究结果/648
    12.3 税收/651
    12.3.1 某些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税收特点/651
    12.3.1.1 法定税费/651
    12.3.1.2 税楔/652
    12.3.1.3 税收的累进性/653
    12.3.2 税收的劳动力市场效应/655
    12.3.2.1 引入工作时间的匹配模型/655
    12.3.2.2 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的不同效应/658
    12.3.3 实证研究对我们的启示/661
    12.3.3.1 税楔的影响/661
    12.3.3.2 累进性的影响/664
    12.4 工资谈判层次/665
    12.4.1 效率与失业/665
    12.4.1.1 多行业经济体/666
    12.4.1.2 劳动力市场均衡/667
    12.4.1.3 谈判层次的影响/669
    12.4.2 缺乏说服力的实证研究结果/669
    12.4.2.1 关于社团主义效率/669
    12.4.2.2 行业性工资谈判的效率/671
    12.5 制度因素的宏观经济学评价/673
    12.5.1 制度因素的影响/673
    12.5.2 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和互补性/676
    12.6 小结与结论/678
    12.7 相关章节/679
    12.8 补充读物/680
    参考文献/680

    数学附录/686
    附录[WTBZ]A:静态优化/686
    A.1 无约束极大值与约束极大值/686
    A.2 拉格朗日函数法/687
    A.3 对拉格朗日乘数的解释/688
    A.4 静态优化问题小结与实用指南/688
    附录B:动态优化/689
    B.1 最优控制问题/689
    B.2 一阶条件/689
    B.3 无限期/691
    B.4 变分法与欧拉方程/691
    B.5 小结与最优控制实用指南/692
    附录C:关于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692
    C.1 随机变量与概率密度/693
    C.2 独立性与相关性/693
    C.3 本书所采用的概率分布/694
    附录D:泊松分布与资产价值/695
    D.1 泊松分布/695
    D.2 资产价值的变化/696
    D.3 可供选择的验证方法/697
    附录E:线性差分方程组/697
    E.1 特解/698
    E.2 通解/698
    E.3 稳定性/699
    E.4 稳定性条件的一种有用形式/700
    E.5 相图/701
    E.6 考察二维线性方程组的用户指南/702
    参考文献/703


版权所有(C)2023 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